彈孔是他最特殊的勛章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清河區(qū)和平新村王金玉老人的家時,他早已穿戴整齊地坐在窗邊等候了。還沒等我們開始交談,老人的話匣子就打開了。清晰的話語、平淡的笑容,87歲老兵王金玉將他的抗戰(zhàn)歲月娓娓道來。
心中埋下抗日的種子
1928年,王金玉出生在清江浦。他從小家境貧寒,父母在他七歲時因病去世,只剩下他和兩個弟弟相依為命。年幼的王金玉挑起了掙錢養(yǎng)家的重擔。1942年,14歲的王金玉在一個飯店里當伙計,每天做苦力掙點微薄的薪水供弟弟們讀書。
此時時局動蕩,日軍經常下來掃蕩。燒殺搶掠,奸淫婦女,無惡不作,打破了老百姓原本平靜的生活。“很多村莊都被小鬼子放火燒了。”王金玉看在眼里,十分憤慨,心中悄悄地埋下了抗日的種子。
王金玉聽說新四軍能打鬼子,軍紀又好,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于是他多次向組織提出參加抗日革命隊伍的請求,卻因年紀太小而遭到拒絕。
1943年,新四軍到清江浦進行抗戰(zhàn)宣傳,發(fā)放“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宣傳標語,廣泛動員當地群眾團結抗日。新四軍的宣傳再次激發(fā)了王金玉的抗日熱情。他又一次找到組織,要求走向戰(zhàn)場,沒想到這一次組織上同意了。就這樣,王金玉被編入了淮泗獨立團,成為了一名抗日戰(zhàn)士。
“小鬼也能斗頑敵嘛”
1943年秋,王金玉開始跟著獨立團到洪澤湖邊打游擊;貞浧甬斈甑拇蛘探洑v,王金玉仍然記憶猶新!邦I導分給我一支步槍!彼d奮地說,沒上戰(zhàn)場都害怕,真的上了戰(zhàn)場就不怕了,沒有什么可怕的,反正死了就死了!拔矣幸浑p手你也有一雙手,我們要拼,我拼贏了該你死,你拼贏了該我死,生死就靠雙手拼。”
剛參加戰(zhàn)斗時,王金玉什么也不會。組織安排他去訓練班學習。雖然只學習了三個月,但這三個月,卻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我們幾個小鬼連怎么打槍、怎么投擲手榴彈都不會,排長就給我們做示范!蓖踅鹩窕貞浀。
在訓練班里,王金玉不僅學會了如何使用武器,還學到不少知識。培訓班的游擊戰(zhàn)軍事訓練和群眾工作方法訓練,非常務實,教的都是最精干實用的內容。他在這里打下了扎實的游擊作戰(zhàn)基礎。
“我們這一帶都是平原,打仗時沒有掩護的地方,日軍狡猾,跳到房子上掃射。一次,我們幾個小鬼就動員老百姓,用被子棉絮做土坦克。一連打了3個小勝仗,還活捉了一個日本兵。”王金玉激動地回憶道。團長看到王金玉優(yōu)秀表現,連連夸贊:“小鬼也能斗頑敵嘛!
腿部被子彈射穿
1944年,王金玉因表現良好,被組織派到新四軍4師9旅26團當一名步兵。在26團的日子里,他跟著部隊打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zhàn)斗,腿部也在那個時候被子彈打傷,落下殘疾。
“你看,這根突出的筋,就是被子彈打斷的!蓖踅鹩褶燮鹩彝妊澴,展示他特殊的“軍功章”;貞浲,王金玉目光淡定,言語平靜。
一次,日軍掃蕩后出城。王金玉和幾個戰(zhàn)友躲在附近的山頭監(jiān)視敵人的動向。突然,一個日軍的偵察員發(fā)現了他們,朝他們開槍。這時,王金玉沒辦法只能正面和日軍交鋒!澳谴未虻锰貏e慘烈,鬼子的炮火就跟雨點兒一樣打了過來。”王金玉回憶說,當時他趴在地上,突然感覺大腿像是被磚頭給拍了一下,不是很疼,回到衛(wèi)生隊才發(fā)現,原來敵人的子彈從他的左腿穿入,右腿穿出,血嘩嘩地流。
“衛(wèi)生員說沒傷到骨頭,拿碘酒給處理了一下!蓖踅鹩裾f,當時醫(yī)療條件很差,傷口發(fā)生感染潰爛,一個多月都不見好,后來只能忍痛把潰爛處用刀刮掉才好。“現在一到陰雨天,傷口就會隱隱作痛。”王金玉捋起褲腳,右腿上留有一個明顯的凹陷。
七十載歲月 不忘歷史
1948年,王金玉因腿部殘疾選擇退伍,隨后回到了家鄉(xiāng)。
如今,已經87歲高齡的王金玉經常會跟兒孫們講述當年抗戰(zhàn)的往事,他說:“一定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記住侵華日軍的滔天罪行,千萬不要忘記抗日戰(zhàn)爭這段歷史,珍惜如今幸福的日子。不能忘記歷史,忘記過去就是背叛!
老兵,既是抗戰(zhàn)的親歷者,又是歷史事件的見證者,他們本身就是一段真實的歷史。聽老兵口述他們的親歷,就是在聽一部抗日戰(zhàn)爭史,一部與命運不屈抗爭史。走過硝煙、看淡浮華,王金玉老人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對歷史的執(zhí)著和對生命的淡定。(記者 袁 文/圖)
個人簡介:
王金玉,男,漢族,1928年出生,原淮陰市清江浦人。1943年參加淮泗獨立團,1944年被編入新四軍4師9旅26團。參加過大大小小戰(zhàn)斗數百次,在一次戰(zhàn)斗中子彈射穿大腿負傷。1948年退伍。2005年9月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fā)的“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章。多次受上級的表彰和獎勵。
來源:淮安新聞網、淮安日報社,淮安114網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聞,淮安新聞網,淮水安瀾新聞,淮安陽光紀檢新聞,淮安民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