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應考:智取欽工炮樓 難忘抗大歲月
【老兵檔案】
姓 名:孫應考
出生年月:1926年9月
現(xiàn)居住地:淮安市淮安區(qū)欽工鎮(zhèn)鎮(zhèn)西村
履歷概況:194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4年7月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五分校學習,畢業(yè)后被分配至新四軍三師七旅二十一團三營八連任文書,先后參加了解放欽工、解放淮城的戰(zhàn)斗;1945年10月跟隨部隊開赴東北;1957年回鄉(xiāng)務農(nóng);1980年后先后擔任淮安縣工商局局長、淮安縣政協(xié)副主席;1986年離休。
【血染的記憶】
淮安區(qū)欽工鎮(zhèn)鎮(zhèn)西村,一座門楣上寫有“半島園”的居所,是孫應考老人的家。老人年近百歲,慈眉善目,精神矍鑠,對抗戰(zhàn)歲月的記憶好似刻進了骨髓。
1937年7月,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11歲的孫應考常聽大人說“鬼子來了,就算死也不能當亡國奴”。后來,村里很多人參加了民兵自衛(wèi)隊,孫應考也加入了“少年抗日先鋒隊”。
1943年春,日寇在蘇北“掃蕩”,設據(jù)點、筑炮樓,派偽軍把守,并屯兵淮安縣城!皻J工有一座炮樓,鄉(xiāng)親們都叫它‘鐵殼子’,敵人躲在里面不出來,易守難攻,我們便假裝投降,靠近炮樓再尋找殺敵的機會!睂O應考回憶,那時候他年紀輕,被派去炮樓傳遞“投降”的消息,敵人收到消息后,便從炮樓里出來了,“我們的隊伍瞅準時機一擁而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四處逃竄。”
這段智取欽工炮樓的往事,孫應考記憶猶新。老人說:“日本鬼子太壞,不做好事,燒殺搶掠什么都干,幸虧有共產(chǎn)黨領導。共產(chǎn)黨好,共產(chǎn)黨是窮苦人的救星!
“我是194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這段經(jīng)歷和我的老伴趙懷莉有關,我倆從小就結了‘娃娃親’!睂O應考回憶,趙懷莉比他小一歲,1942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還當了大趙村減租減息小組長。結婚后,在妻子的引導下,孫應考積極參加革命工作,并報考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五分校(簡稱“抗大五分!保。
該校于1940年11月在鹽城成立,由陳毅兼任校長。1941年7月,日軍“掃蕩”鹽阜地區(qū),學校撤離鹽城。1942年1月,抗大五分校改稱“華中抗大總分!,從原抗大五分校抽出部分干部和教員,到新四軍三師創(chuàng)建新的抗大五分校。
“我上學的時候校長是新四軍三師師長黃克誠,教育長是謝祥軍,校部在阜寧縣益林鎮(zhèn)以北、板湖鎮(zhèn)以南一個叫裴莊的地方!睂O應考回憶,當時在學校學習的內(nèi)容有政治課和軍事課,政治課主要講授辯證唯物主義、社會發(fā)展史、當前的形勢任務等,軍事課有隊列、射擊、刺殺等,師長黃克誠多次授課,畢業(yè)證書也是黃克誠簽發(fā)的。
從新的抗大五分校畢業(yè)后,孫應考被分配到新四軍三師七旅二十一團三營八連擔任文書,先后參加了解放欽工、解放淮城的戰(zhàn)斗。1945年10月,在黃克誠的率領下,全師35000名指戰(zhàn)員開赴東北。
直到1948年,東北全境解放,孫應考調(diào)入沈陽工作。這時,趙懷莉得知他的消息后,不遠千里來到沈陽,這對革命夫妻終于在東北團聚。
【深沉的囑托】
活到老、學到老。孫應考老人雖然年紀近百,但每天堅持讀書看報,關心國家大事,了解時事動態(tài)。“年輕人一定要有理想、有抱負,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當好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老人目光深沉,囑托殷殷。
【青春的誓言】
當城市的霓虹淹沒了烽火歲月的硝煙,當年輕一代在和平年代里追逐夢想,那些曾用青春與熱血鐫刻民族記憶的老兵,正帶著他們的故事逐漸遠去。他們在生死關頭選擇民族大義,在硝煙散盡后,又把對和平的期盼刻進血脈,傳給下一代。
孫應考和趙懷莉夫妻倆育有6個子女,大兒子出生于1952年10月25日,取名“孫抗美”。1954年,二兒子出生,抗美援朝戰(zhàn)爭也結束了,便取名“孫和平”。老人說:“我這輩子打夠了仗,就想讓他能在和平年代里長大,再也不用經(jīng)歷戰(zhàn)火。”“和謙”“抗獨”“抗修”“和薇”,其他幾個孩子的名字也都凝聚著父母的美好期盼。
80年過去,硝煙散盡,國泰民安,但那些把和平期盼刻進血脈的堅守,依然在提醒著我們:和平來之不易,青春的意義,在于守護、在于奮斗。
報道團隊:杜勇清 張浩 李昱 潘夢潔 周偉 高尚杰 李海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