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抗日先驅吳覺
我的外祖母周萬毓的娘家在原淮陰縣的周莊(現(xiàn)在清江浦區(qū)恒大名都附近)。外祖母在世時,我常陪她坐黃包車或三輪車回娘家。我從小就熟悉周莊的茅舍疏籬、池塘小徑、菜畦糧田,乃至一草一木。懂事后,我曉得6個舅爹的成分不一樣:大舅爹是地主,四舅爹是富農,二舅爹、三舅爹是中農,五舅爹是蘇州大學的教授,六舅爹是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水利局的工程師。6個舅爹及其后代都是讀書人,除念過私塾外,其中多人分別畢業(yè)于江蘇省立第六師范學校、東南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上海法學院等“洋學堂”,結束了“有清200余年里南鄉(xiāng)無秀才”的歷史。
那個年代,周家在淮陰是名聞遐邇的大戶;搓幦藦堨愫畹摹痘搓庯L土記》一書中有一節(jié)內容叫《周村夜話》,記錄了當年的周莊,特別提到周莊有一座防御土匪侵擾的槍樓。那天,張煦侯一行人暮至周莊門口,自報與莊主系“總角之交”,欲進莊借宿,而看護大門的壯丁卻以“公等來歷未明”和“主人皆入城未歸”為由拒開莊門。文中寫道:“忽東首屋上呵呵作笑聲曰:‘是君等耶?其速開大門!’”在槍樓上笑著說話的人是“周家五員外”,就是我的五舅爹周萬皊。
表舅曾自豪地跟我說,此槍樓曾為革命作出過很多貢獻。
幾個舅爹與共產黨人吳覺、謝冰巖很熟悉,其中,淮海地區(qū)抗日先驅吳覺等曾在槍樓里開過秘密會議。舅爹們均已作古多年,幾位表舅也先后離世,槍樓的位置現(xiàn)在已經找不到了,其中的隱秘已成過往。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對黨史感興趣的我,想到了湮滅多年的周莊槍樓,于是虔誠地打開《吳覺紀念文集》閱讀,意欲覓蹤。300多頁的文字包括傳略、文獻、回憶等內容,吳覺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為黨為國為民的一片赤誠之心歷歷在目。文集中雖然沒有關于周莊槍樓的記載,但有吳覺等共產黨人在槍樓開會的間接證據。
1939年,吳覺等共產黨人組織和領導淮陰人民在漁溝東五條路開啟了抗日的戰(zhàn)斗。槍聲如霹靂,震撼了日軍鐵蹄下的淮海大地,引領了淮海地區(qū)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五條路戰(zhàn)斗規(guī)模不大,但意義非同小可。它拉開了淮海人民同仇敵愾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序幕,彰顯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擊外侮的斗爭精神。吳覺與李干成、謝冰巖、陳書同、夏如愛等一批與黨失去聯(lián)系的同志(1935年2月,中共淮鹽特委遭徹底破壞)建立蘇北抗日同盟會及淮陰抗日武裝的義舉彪炳史冊。
吳覺,原名吳延恪,又名吳玉,1912年出生在清河縣(今淮陰區(qū))漁溝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吳引湘曾在江蘇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宿遷中學任職,一貫同情革命,鼓勵和支持吳覺走上革命道路。吳覺家境優(yōu)渥,8歲時隨父母遷入清江浦城內(住在今清江浦區(qū)荷花池小區(qū)附近),就讀于江蘇省立第六師范學校附屬小學。1925年,他考入江蘇省立師范第九中學。該校校長李更生是同盟會會員,辦學作風嚴肅認真。在校期間,他萌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愫。1929年至1934年,他先后在南京、上海求學。1930年秋,他考入上海大夏大學政治經濟系。入校后,他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會活動,當年9月加入了共青團。他經常參加示威游行和飛行集會活動,多次參與搗毀反共反蘇的現(xiàn)代書店和放映反共電影的黃金大戲院的行動。其后,他被選為團支部書記。
“九一八”事變后,休學在家的吳覺在駐防淮陰的西北軍第二十五路軍總參議宣俠父(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支持下,組織城內一些進步青年成立國難劇社,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32年9月,他回到大夏大學復學,向組織報告了在家休學一年的情況,經上海黨組織考察,將他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不久,他被選為大夏大學黨支部書記。
求學期間,吳覺積極參加“打倒帝國主義”“反對不抵抗主義”“收回東北國土”等主題的游行示威活動,根據上級黨組織的要求,以大夏大學的學生運動來推動全上海的學生運動。1933年,上海黨組織發(fā)動了“五一”群眾大示威后,他兩次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其父親延請律師辯護,托人幫忙營救。被捕后,他被大夏大學開除。出獄后,他無法繼續(xù)求學。1934年2月,他回到清江浦,與城內幾位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的同志、學校中的進步學生以及關在淮陰獄中的管文蔚、謝冰巖建立了聯(lián)系。
1934年冬,中共淮鹽特委書記趙心權到清江浦與吳覺面談,恢復了他的組織關系,讓他負責恢復淮陰地區(qū)黨的工作。1935年3月,中共淮鹽特委遭徹底破壞,吳覺第三次被捕,他在獄中拒不認罪,國民黨當局欲判他死刑。得到這個消息后,他的父親星夜兼程趕到省會鎮(zhèn)江,又一次找他的學生周化鵬(國民黨江蘇省黨部書記長)幫忙。有關方面核準重新調查,派人將吳覺提解到省城審理,判了兩年半有期徒刑……1936年春,吳覺第四次被捕,被解送蘇州,直至盧溝橋事變前夕,被保釋出獄。
四次被捕的磨難,讓吳覺深刻地認識到:干革命不能光憑喊口號,必須有自己的武裝。第四次出獄后,他一方面拿出自己的存款,動員岳母資助,與張平、朱公亮合伙做生意,多方籌措抗日武裝經費,托人購買槍支彈藥;另一方面,他利用為父治喪的機會,動員族人、好友和附近的農民進行抗日武裝斗爭。他的族叔吳鐵生在國民黨的區(qū)常備中隊中任職,他說服吳鐵生參加抗日斗爭。他又通過拜師收徒等方式,與常備中隊的班長、排長交好,牢牢掌握了這支100多人的武裝隊伍。
吳覺的眾多戰(zhàn)友對吳覺積極踐行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日的做法都有很高的評價。李廣濤在紀念文章中寫道:“吳覺同志非常善于做統(tǒng)戰(zhàn)工作。對淮陰的上流士紳,吳覺很熟悉且極為尊重,抱拳相交往!笨谷諔(zhàn)爭時,與吳覺共事的蘇皖邊區(qū)政府主席李一氓曾撰聯(lián)贈給吳覺。1980年,李一氓又重錄一幀條幅寄給吳覺:“主人頗有江湖氣,坐客能談山海經。”
1939年1月,中共蘇皖邊區(qū)特委建立以張芳久為首的中共淮屬工委,恢復和開辟蘇北地區(qū)黨的工作。張芳久到淮陰后,落腳在吳覺家中……
1939年3月1日,日軍占領了淮陰等七縣,駐清江浦的國民黨省政府和國民黨軍隊不放一槍,棄城東逃。吳覺在日軍進入清江浦城之前,就領著張芳久等夤夜趕往老家漁溝,毅然舉起了抗日大旗。不到一個月,他就組建了200多人的淮陰人民抗日義勇隊,他任總指揮,張芳久任參謀長。這支抗日武裝剛建立,就在漁溝東五條路伏擊日軍汽車隊,打響了淮陰人民抗日的第一槍。根據中共蘇皖區(qū)黨委指示,1939年6月,淮陰人民抗日義勇隊與漣水縣抗日義勇隊、淮安縣民眾自衛(wèi)隊合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南進游擊支隊第八團,為后來組建八路軍淮河大隊打下了穩(wěn)固的基礎;春哟箨牰啻闻c日偽軍作戰(zhàn),消滅了敵人許多有生力量,淮海地區(qū)人民的抗日熱情越來越高,在“主力來到之前”開創(chuàng)了淮海地區(qū)抗日的良好局面。
1984年,吳覺因病去世,其墓在南京湯山附近的一座山上。吳覺誠摯溫雅的“江湖氣”閃爍著其人格魅力的光輝,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深入人心。他抱拳結交社會各界人士是為了共同抗日。那么,他與我的舅爹們之間定然少不了抱拳,這也讓人聯(lián)想到他們在周莊的槍樓上召開秘密會議的往事。
下一篇:革命烈士彭雪楓——半壁河山留戰(zhàn)績 兩淮風雨慰忠魂
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