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文史終無悔,追尋古跡筆不休——退休醫(yī)生何永年潛心研究文史的故事
在清江浦區(qū)承德北路的一間房子里,住著這樣一位老人,他日日癡迷看書寫作,熱衷研究淮安文史。自2004年退休以來,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學習研究,完成文史類文章600余篇、近百萬字,內(nèi)容大多講述的是淮安的歷史古跡、文化名人。他就是有“草根文史學家”之稱的何永年。對于這個稱呼,今年82歲的他笑著擺擺手:“哪里是什么專家,我只是對文史比較感興趣,退休無事多研究一些罷了!
結(jié)緣文史 興趣濃厚
初見何永年,他一頭白發(fā),戴著一副眼鏡,正在電腦前熟練地敲著鍵盤!拔沂菑氖卸和诵莸,本職工作和文史沒什么關系,人家都問我,一個醫(yī)生,怎么想到搞文史研究的呢?”原來,何永年是土生土長的清江浦人,小時候,祖父和父親總是喜歡給他講述當?shù)氐臍v史舊事和名人故事。家人愛講,自己愛聽,那時候沒有什么娛樂活動,纏著家長講故事便成了何永年最大的愛好。風土人情、歷史故事浸潤著他漸漸長大,家鄉(xiāng)的老街、老橋、老樹、老河陪伴著他,文學的種子就這樣在他的心里種下了。
雖然對歷史文化感興趣,但何永年并沒有按預想的那樣從事文史工作,而是當了醫(yī)生。在淮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工作的幾十年里,因為工作繁忙,何永年很少有時間看除醫(yī)學以外的書,只是抽空看看報紙雜志。2004年,何永年從市二院退休,一下子有了大把的時間。閑來無事,他就會看看書、讀讀報!稉P子晚報》《淮海晚報》……退休后的何永年幾乎年年都訂報,他尤其愛讀上面關于清江浦舊事的文章。
2004年12月28日,何永年根據(jù)自己了解到的歷史,寫了第一篇文章《清江大閘口》,并配上一張大閘口老照片發(fā)給了《淮海晚報》,不久文章便見報了。“我看到文字登報,很是激動,感覺一下子有了很大的寫作動力。”何永年說。那之后,他開始關注淮安歷史和淮安名人以及各方面的人物,走訪知情人,查找資料,忙得不亦樂乎,有時甚至廢寢忘食。
退而不休 不斷學習
當問起他退休后做什么最快樂時,他毫不猶豫地說道:“上老年大學‘充電’。”退休后,何永年的生活十分充實,在老年大學,他學了一段時間二胡和繪畫,卻沒能長期堅持。后來,他又報了自己更感興趣的電腦課和攝影課。電腦課,何永年重點學習了打字和文檔使用;攝影課,他不求拍出什么獲獎作品,只希望學好基礎的攝影技巧!拔覍W這兩門課,都是為文史研究服務的!焙斡滥暾f,“我喜歡給文章配上相關圖片,文章能圖文并茂,多虧了在老年大學的學習。”
在老年大學學習的幾年里,除了上課,何永年還當起了通訊員,多次向媒體投稿,記錄學校的好人好事,宣傳老年大學的優(yōu)秀師生。投稿并發(fā)表了《學識廣博為人師表——記古散文老師李湛渠》《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記市老年大學學員龐聲福老人》《“舞蹈皇后”郭翠紅老師》《乃知藝無小藝精神可通——記葫蘆絲班學員卞國英》《最美不過夕陽紅——記唱歌班班長張炳坤》等文章,受到學校師生的一致認可。2009年,何永年被老年大學評選為優(yōu)秀學員,受到表彰。“能夠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是一件幸福的事!焙斡滥暾f。
情系家鄉(xiāng) 深情著文
在何永年的書房里,桌上擺放的《清江浦軼事》十分顯眼。見記者好奇,何永年熱情地介紹起來,這是他的第一本文集,主要講述了清江浦的人和事,其中包括歷史篇21萬余字、人物篇近21萬字、隨感篇6萬余字、附錄篇2萬余字,內(nèi)容十分豐富。
“我是偶然在報刊上看到有些關于清江浦內(nèi)容和我記憶中的不符,我就想把我記憶里的故事寫給大家看看。”在何永年看來,寫歷史一定要忠于實際,不能偏聽偏信,特別是一些老人口中講述的故事,非常有參考價值。為此,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白天奔波于采訪路上,晚上在燈下提筆寫作,常常熬到深夜。2007年夏天,因城市建設需要,東長街僅存的約1100米路段和同慶街、越河街拆遷,了解到越河街、同慶街、東長街的一些老住戶已經(jīng)開始搬遷,想到再遲一遲,將很難找到他們,很難知道這里的歷史面貌,何永年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老街走訪。他頂著烈日、冒著酷暑,絲毫不敢懈怠,最終完成了關于三條街的文章。
“淮安是我的家鄉(xiāng),清江浦是我出生長大的地方,我們要珍視家鄉(xiāng)的今天,同樣必須了解家鄉(xiāng)的昨天,我想為淮安歷史文化的傳承多做點事。”何永年語氣堅定地說。
■融媒體記者 吳家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