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索頭
牛索頭是何物?牛索頭是牛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短粗木制器具。書面語叫牛軛,釋義牛鞅,也叫牛鞅子;窗侧l(xiāng)村老百姓約定俗成,普遍叫牛索頭。
牛索頭架套在牛脖頸上,作為牛輸出氣力時的立足點,是使用牛力必須有的轉換工具。牛拖、拉,如犁、耙、耖等,或拉車、拖船、滾輪等勞作時,配套使用。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牛索頭其狀如“人”字形,中原地區(qū)通常是用現(xiàn)成的樹木做成的:找個“人”字形的樹杈,加工一下即可,不但結實,也很美觀,十分實用。有的就更簡化了,就是用一根直徑約10厘米、長約1米的木棍,從中間彎成約為直角形狀,靠兩端約9厘米處鑿兩厘米寬、兩厘米深凹槽(系扣繩)即可。蘇北地區(qū)農民喜歡找木匠師傅制作,鑿榫眼、出榫頭(凸),貼合得非常牢固,有板有眼,真可以當它是一件高端的工藝品欣賞。
家鄉(xiāng)人做牛索頭真的很是講究,從不將就,全都是出自木匠之手。具體制作方法:取兩根直徑約10厘米、長約60厘米桑木棍或槐木棍、松木棍、柏木棍等(當然,杉木棍是最佳選材),表皮刨平光滑。
在一根木棍的一頭距末端約8厘米處向另一端鑿約10厘米長、約2厘米寬榫眼,在棍另一頭距末端約8厘米處,向榫眼方向垂直鑿直徑約3厘米圓孔(穿繩孔);在第二根棍的一端向另一頭出約18厘米長、厚約2厘米榫頭(凸);棍另一頭距末端約8厘米處,向榫頭方向且與榫頭大平面垂直鑿直徑約3厘米圓孔(穿繩孔),安裝即成。
再三強調,鑿牛索頭穿繩孔的方向,關系到是光滑木棒摩擦牛皮膚還是粗糙拉力繩摩擦牛皮膚的問題。使用時借助了牛的肩胛骨峰,靠牛肩胛骨著力擋住牛索頭。
制作牛索頭的關鍵技術是鑿榫眼出榫頭,對卯孔,對準了才能使牛索頭貼合得牢固結實。否則會出事故,寧取未雨綢繆計,毋為臨渴掘井事,防患于未然。
清末民初年間,清河縣牛皮鄉(xiāng)鄒莊村周家,中年周大爺讓十三歲兒子“小尿壺”拜師學木匠。兩年后回家過中秋,周大爺令兒子制作一牛索頭!靶∧驂亍敝谱魍瓿,拿到父親面前顯擺。大爺雙手拿牛索頭搖搖晃晃、扳扳弄弄說:“孬兒子,難怪你還沒出師,看交叉榫眼榫頭卯合處還活動呢……就你鑿的榫眼,我重新出榫頭(凸),對孔卯合嫌斧頭不得勁掄起拳頭捶打,撂水塘浸泡!贝稳詹痖_,榫眼、榫頭交合處還沒浸水。大爺徒手技勝小木匠。從此,兒子學藝更加用心,終成地方一名匠。
隨著農業(yè)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村已不見耕牛,牛索頭等農具也漸漸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本文作者:陳 銘;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