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淮安文史 > 板閘與淮安榷關

板閘與淮安榷關

發(fā)布時間: 2022-07-24 11:20  關注度:4587評 論  轉(zhuǎn) 發(fā)  收 藏  打 印
導讀:板閘,距山陽城西北15里,本來是一個很小的水利設施。明永樂十三年(1415),平江伯陳瑄著力治理運河與淮河交匯口,組織軍民入役,沿故沙河遺跡重新開鑿清江浦河,自淮安西門抵達板閘,為節(jié)制運河水位而建的一座小閘,因當年修建時間倉促,臨時用木板建成,次年才改為水閘,用塊石砌成,但人們一直稱為板閘。據(jù)《續(xù)纂淮關統(tǒng)志》載:板閘為“明平江伯陳瑄開挑運河所建四閘之一也。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鎮(zhèn)居其中,為南北舟車之要道,故于此設關焉”。

明天啟《淮安府志·建制志》對淮安所屬各州縣鄉(xiāng)鎮(zhèn)區(qū)域有詳細記載。山陽(今淮安區(qū))縣城外主要有:板閘鎮(zhèn)、清江浦鎮(zhèn)、廟灣鎮(zhèn)、馬邏鎮(zhèn)、北沙鎮(zhèn),共五個鎮(zhèn)。

清《乾隆淮安府志》卷5《城池》記載,淮安(山陽)城外六大鎮(zhèn)有:平河橋鎮(zhèn)、車家橋鎮(zhèn)、板閘鎮(zhèn)、清江浦鎮(zhèn)、汊河鎮(zhèn)、河北鎮(zhèn)!肚「尽诽貏e申明:這里所說的“鎮(zhèn)與前坊鎮(zhèn)之鎮(zhèn)不同”,“前坊鎮(zhèn)之鎮(zhèn)”只與村、坊相當,不能與此六大鎮(zhèn)相提并論。清《光緒淮安府志》載,山陽城外六大鎮(zhèn)有:車家橋鎮(zhèn)、板閘鎮(zhèn)、清江浦鎮(zhèn)、平河橋鎮(zhèn)、汊河鎮(zhèn)、河北鎮(zhèn)。

綜上,板閘鎮(zhèn),明天啟年間列為山陽城外五鎮(zhèn)之首;清乾隆年間列在山陽城外六大鎮(zhèn)第三,光緒年間列在六大鎮(zhèn)第二。

板閘,距山陽城西北15里,本來是一個很小的水利設施。明永樂十三年(1415),平江伯陳瑄著力治理運河與淮河交匯口,組織軍民入役,沿故沙河遺跡重新開鑿清江浦河,自淮安西門抵達板閘,為節(jié)制運河水位而建的一座小閘,因當年修建時間倉促,臨時用木板建成,次年才改為水閘,用塊石砌成,但人們一直稱為板閘。據(jù)《續(xù)纂淮關統(tǒng)志》載:板閘為“明平江伯陳瑄開挑運河所建四閘之一也。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鎮(zhèn)居其中,為南北舟車之要道,故于此設關焉”。

001.jpg

榷關今貌,楊洪雷攝

王瑩《移風社學記》云:“郡治西北,去城殆十里,地名板閘,舊名上移風閘……又三里許,有閘名下移風閘。二閘南北相望,居民環(huán)居者甚眾!焙唵蔚卣f,此本名為上移風閘,板閘是其俗稱。

板閘位于大運河中部,明清時期又為黃河、淮河、運河交匯之處,成為南來北往的漕船、商船必經(jīng)之地。而板閘又處在清江浦與淮安府城中間,既離中心城市不遠,又沒有城市的繁華喧囂的干擾,“缽池環(huán)抱于后,遠渠縈繞于前,煙火千家,舳艫云集,淮安西北一鎖鑰”,所以板閘被選為鈔關駐地。《山陽縣志》記載:“凡湖廣、江西、浙江、江南之糧艘,銜尾而至山陽,沿運河北運,雖山東、河南糧船不經(jīng)淮安板閘,亦皆遙稟戒約,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陽實為咽喉要地也!币虻乩砦恢玫莫毺兀愒词殖渥,每年數(shù)以萬計的漕船、商船因超額夾帶要收稅,南貨北上、北貨南下要收稅,皖、豫產(chǎn)品東下分流也要在此納稅,故有稅銀收取“占天下過半”之美譽。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在板閘建立淮安鈔關(又稱淮安榷關、淮關),即坐落于板閘鎮(zhèn)東街西街中間,由關署和關口兩部分組成。大門外有一對白礬石制作的大石獅,石獅后面左右各有一間吹鼓亭,每天早晚奏樂。大門對面照壁墻上刻有“楚永司儲”四個大字,左右各有一根20余米高的大旗桿,東西出口處各有一座轅門,在東轅門外左方東南角有一座四窗十二門的更樓。大門內(nèi)左邊有關帝廟一座,二門內(nèi)是東西配房,向后先后是大堂、二堂、花廳、大仙樓,再后是上房;出后門有一座大花園又叫后湖亭,周圍有一圈高一丈五尺的土圩護衛(wèi)衙門,全部建筑3萬多平方米,規(guī)模宏偉壯觀,要比淮安府衙還高出一籌。

署后以缽池山為巒,與山子湖相嵌,其規(guī)格等級在淮安僅次于漕運總督署,但明顯高于淮安府署。鈔關又稱之為大關,還在各要道口設關署,是淮安鈔關的管理機構(gòu)和行政機關,沿運河而設的大關樓(關口)一座,是專供辦理南來北往運輸貨物的各類船只報關、查驗、納稅工作之所,有3位相當于科長職位的督檢在樓上辦公,整個通關過程安排得有條不紊。

作為京杭大運河江蘇段上的一處重要歷史文化遺存,淮安鈔關目前尚存鈔關碼頭6處、石質(zhì)駁岸以及鈔關旗桿遺址一處。遺址全長400米,原為淮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淮安區(qū)人民政府對淮安鈔關遺存石駁岸、碼頭進行了修繕,對部分出現(xiàn)開裂的建筑石構(gòu)件進行了緊急搶救性保護,并復建了堤岸墻以及多處旗桿。2008年,由東南大學規(guī)劃設計院設計,淮安市“里運河文化長廊”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的淮安鈔關修復工程正式竣工。復建后的淮安鈔關將已毀的關樓、牌坊、碼頭等建筑按原貌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威武的關樓和高聳的旗桿重新矗立在運河畔。2015年和2016年,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館對板閘遺址兩次考古挖掘,總面積達55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鐵器、銅錢和石構(gòu)件3000多件。

板閘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板閘遺址本體主要由古河道、水閘、堤壩、碼頭和建筑基址5個主要部分組成,基范圍內(nèi)分布三元宮、淮安鈔關遺址。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十四五”大遺址名單。2021年12月,入選《江蘇省首批省級水利遺產(chǎn)名錄》。這座位于板閘的淮安鈔關,它的輝煌和顯赫將會被永遠銘記。

■董樹華

聲明:淮安114網(wǎng)(thepatientfactors.com)所刊載的新聞資訊均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網(wǎng)站,淮安114網(wǎng)不生產(chǎn)、不制造新聞,僅為淮安本地網(wǎng)民提供新聞索引服務。如有侵犯您的的權(quán)益,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在核實情況后立即刪除!